視頻:東南廣播記者探訪南靖簡氏大宗祠
云水謠·水車
云水謠·大榕樹
電影《云水謠》是一部根據張克輝的劇本《尋找》改編而成的愛情片,影片講述了一段跨越海峽,至死不渝的堅貞愛情,斬獲大獎無數。2005年底,《云水謠》劇組到漳州南靖縣一個小村莊取景拍攝,村子因此聲名大噪,此后便更名為“云水謠”。這個村子就是長教村。
東南廣播記者黃月慧采訪漳州簡氏宗親會會長簡福養
長教村流傳著簡氏始祖德潤公“有諒有福氣”開基長教的故事。漳州簡氏宗親會會長簡福養講述,簡德潤原籍永定縣洪源村,1351年游學到梅林村設書館教學。
一天,江西贛州的地理先生曾茂庭來到長教,受到簡德潤盛情款待。為了報恩,曾茂庭向簡德潤指出梅林村牛欄下厝后面的一個“風水寶地”,簡德潤依言將曾祖的骨骸移葬于此。曾茂庭還交待簡德潤,如果哪天挑著的書籠斷掉,斷落處就是開基地。
有一天,簡德潤挑著書籠走到長教村一大戶人家的門口,書籠斷落。戶主張進興,廣有田糧,家道殷實,可惜男丁不旺。膝下一子早夭,門戶無續,其養媳劉氏、盧氏奉侍翁姑。見簡德潤一表人才,便招其入門為婿。
張簡復姓
簡德潤成親后,入籍張姓,所傳八子,承張簡血脈,兼兩姓之宗,于是有了“張簡”這一復姓。
長教簡氏從第二代起就向外移人口。如二世三房貴禎遷移廣東,八世起遷移漳州、廈門和廣東、江西、臺灣等地的人口眾多。
明宣德年間(1431年),簡德潤的第四代孫于長教村北邊興建了簡氏大宗祠,祀奉開基始祖簡德潤及其祖上三代、張進興和第二代八房兄弟夫婦等。
簡氏大宗祠
半月形池塘
簡氏大宗祠坐北向南,兩進帶兩廂,主體建筑前開辟有一半月形池塘。池邊立有六根石旗桿,其中一根乃為簡逢泰而立。
為簡逢泰所立石旗桿
清道光十八年,張簡逢泰上京赴考,進士及第。主考官鈕福保是個愛鉆牛角尖的人,他覺得“張簡”之姓很特別,又是《百家姓》里沒有的,便詢問張簡逢泰,得知來龍去脈后,鈕福保認為可以二者擇一,于是,“張簡逢泰”改稱“簡逢泰”。簡逢泰衣錦還鄉,轟動全縣。眾宗親紛紛效仿大人,棄“張”姓“簡”。
簡氏大宗祠正堂
簡氏大宗祠采用兩堂式古祠風格,磚木結構,祠內原懸掛眾多歷代名人及其賢士官宦所制匾額對聯,顯示傳下子孫人才輩出,輝煌業績。匾額有:不祧之祖、中憲大夫、興學敬教、茂萱貞松、助我義師、文魁、武魁、世魁、亞魁、撥元等二十余塊。
臺灣簡氏裔孫所敬獻匾額
如今,祠內多為臺灣簡氏裔孫敬獻的匾額,如“不祧之祖”(臺灣桃園縣裔孫敬獻)、“慎終追遠”(臺灣高雄鳳山大寮追遠堂簡氏裔孫敬獻)、“祖德傳芳”(臺灣南投縣簡氏宗親會敬獻)、“思本溯源”(臺灣新北市祭祀公業簡紹卿管理委員會敬獻) 、“永懷祖德”(臺灣簡姓宗親全國聯誼會理事長簡永燃敬獻)。
漳州簡氏宗親會會長簡福養介紹簡氏大宗祠
據簡氏族譜記載,德潤公派下于明朝永樂年間起,至康熙、乾隆、雍正年間陸續渡臺定居,其嗣孫主要分布于臺北、桃園、南投、宜蘭等。目前,長教簡德潤公后裔已傳至二十五代,在長教的簡氏宗親有6000多人,而在臺灣的簡氏宗親約有23萬人,為寶島一大旺族。
臺中“溯源堂”大宗祠
從南靖遷去臺灣的簡氏后裔,有十分強烈的宗親觀念,他們在居住地普遍仿照祖籍地長教各房親的宗祠形式和名稱來建造宗祠。在臺中南屯區豐樂里,有個規模很大的“溯源堂”大宗祠,以及這個大宗祠所屬的“簡會益祭祀公業”。另外,還有南投的惠宗祠、大林的追來堂、草屯的思孝堂和教山祠、板橋的謙讓堂、宜蘭五結鄉的贊緒堂、雙溪的追遠堂等。這些宗祠均奉祀簡德潤及其派下列祖列宗,每年春秋兩次祭祀,香火綿綿不絕。
簡氏大宗祠曾多次重修。清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軍由江西入閩,簡氏大宗祠等十余座土樓及祠堂廟宇被燒毀。第二年,旅居印尼十七世孫簡敬忠往臺灣桃園向簡氏宗親募銀重建。
長教村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臺灣簡氏宗親紛紛組團回祖籍地尋根謁祖,已有35批次近2000人,成為臺胞回大陸探親最多的姓氏之一,他們捐資近300萬元,用于家鄉修祠、教育等公益事業,以此回饋桑梓,感懷祖德。(東南廣播公司記者黃月慧/文;琪翔/圖??部分圖片來自網絡;播音:藍天;編輯:鄭韶風 黃月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