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莆田,有一個小漁村,賢良港。 北宋時,這里一戶普通的漁家誕生了一個女嬰,家人為她取名林默。時隔千年之后,林默成為了全球華人地區最具影響力的海上女神——媽祖,信眾遍布全球。尤其在臺灣兩千多萬人口當中,有近70%的人信奉媽祖,媽祖宮廟多達800多座。
每年媽祖誕辰,包括二十多萬臺灣媽祖信眾在內,世界各地100多萬媽祖信眾,特地奔赴天后祖祠參加盛大而隆重的媽祖祭典儀式。媽祖成為維系兩岸乃至全球華人的精神紐帶。
位于福建莆田賢良港的天后祖祠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廟宇一般用于供奉神靈,而祠堂則用于祀奉家族里的各祖先、姓氏。但是在莆田的賢良港天后祖祠里,供奉的卻是海上和平女神——媽祖。
莆田賢良港天后祖祠董事長林自弟告訴我們,這是全世界最具特色,也是唯一一座供奉神靈的家族祠堂。
他說:“我們中國傳統祠是奉人,廟是奉神。那我們這天后祖祠為什么把媽祖奉起來?媽祖是誕生在我們這邊,公元960年誕生,公元987年在湄洲島羽化升天,短短28年,她在這邊有很多的傳奇故事,還有她的行善、立德、大愛?!?/span>
林氏先祖媽祖原名林默,根據一些資料文獻的記載,她是莆田望族九牧林的后裔。她的曾祖父林保吉是莆田人,曾加入北宋軍隊參與作戰指揮。祖父林孚,官居福建總管。父親林愿在宋初官任都巡檢,但林愿后來毅然辭官,歸隱回鄉。
公元960年的三月二十三日傍晚,據說,賢良港的人們看見流星化為一道紅光,從西北天空投射而來,晶瑩奪目。這時,村中的林姓人家剛巧生下一個女嬰,就是林默。奇怪的是,她出生數月間都沒有一聲啼哭,只是默默的打量著這個陌生的世界,所以父親給她取為“默”。
賢良港天后祖祠
從林默出生開始,她的人生就注定與眾不同。距離天后祖祠不遠處,有一口宋代石井。據傳,有一天,少女林默和鄰家女孩在古井邊玩耍,突然,井里升起一道紅光,伙伴們嚇得紛紛逃散,只有林默象是被一股神奇的力量牽引著靠近古井。這時,古井中出現一位相貌奇特的仙人,將手中之物交給林默之后便消失得無影無蹤。從此,林默開始拜讀這位先人所賜的書籍,并開始逐漸顯示出與眾不同,變得神通廣大。
林自弟介紹說:“當時是窺井得符(福),按傳說,得到天書以后,她就天文地理都懂了,為老百姓看病,為漁民看天氣,她有這樣的功能?!?/span>
由于精通醫理,常為眾人治病,還常常引導人們趨吉避兇,預防海難。久而久之,林默大仁大義的事跡也就逐漸的傳開了。從此,林默也開始了她拯救海難的傳奇人生。
公元987年的九月初九,二十八歲的林默為出海搶救遇難船民而去世。當時的村民更愿意相信她是羽化升天,“聞空中樂聲,氤氳有絳云若乘,自天而下”,這是歷史上關于林默死后羽化升天的記載。
天后祖祠里供奉的媽祖神像
為了寄托對她的思念與感激,村民們在賢良港林氏祠堂開始供奉媽祖,春秋祭祀。在湄洲島,人們也建起祖廟祭祀她。賢良港天后祖祠實際上是最早的林氏宗祠,媽祖羽化后,這座宗祠逐漸演化成世人祭祀媽祖的場所,也是最早的媽祖祖廟之一。
賢良港天后祖祠的工作人員林美媛介紹說:“這個賢良港天后祖祠前身就是林氏宗祠,因為有祠才有媽祖。在媽祖升天100多年之后,朝廷開始褒封媽祖,所以說這是我們林家人的榮耀,就在林氏宗祠前面供奉媽祖演變成媽祖祖祠。那到了康熙年間的時候,媽祖被康熙封為天上圣母,所以媽祖祖祠又更名為刺封天后祠,也叫賢良港天后祖祠?!?/span>
根據有關文獻資料記載,在媽祖去世一百多年后,從宋代開始,因海上顯靈的傳奇故事,媽祖先后36次受到了歷代皇帝的褒封。媽祖神像也被請進了林氏家族祠堂中。
林美媛告訴我們如今,這座建筑面積六百多平米的天后祖祠,沒有大門,只能左進右出。“我們前面沒有大門,只有左右門,就是龍虎門,左進右出,這個是祠堂的一個特色。然后我們前面看到有三門,門檻很高,門檻是活動的可以拿下來,就是方便我們媽祖神像回來的時候方便通行?!?/span>
天后祖祠
走進媽祖祖祠,要經過一座小亭子才能進入正殿。林美媛說,這座亭子名為“拜亭”,也極具特色。
她說:“這個拜亭可以說是全世界獨一無二的。這個拜亭是乾隆年間,媽祖祭祀列入國家的禮典,朝廷下令莆田知府官員要親自到這里為媽祖進行春秋兩祭。這個拜亭就是當時供朝廷官員祭拜之用。我們來看一下。你看,兩邊還有官府衙門特有的陳列。一個是‘警’,一個是‘蹕’,后面就是送駕,然后天后賜封的都有?!?/span>
媽祖祖祠里極具特色的“拜亭”
拜亭一側的“迎駕”牌等
走過拜亭,一尊媽祖神像引入眼簾。黃色服飾、頭戴冕冠,這尊媽祖神像至今已有800多年歷史。且屬于軟身設計,便于更換服飾。
林美媛說:“就是四肢關節跟我們常人一樣可以活動,可以給她更換衣服。因為我們知道媽祖從宋朝到新朝受到了朝廷36次的褒封,那封號是從夫人、天妃,天后,乃至最高地位的天后圣母。封號不同,服飾跟著不同,所以軟身的設計便于媽祖在加官進爵可以更換跟她相對應的服飾以及頭飾。我們現在的媽祖是天上圣母的封號,所以她的服裝是黃色的,而且服裝上繡的龍是九條龍,最高規格。然后頭上戴著免冠,是繡著8只鳳凰的,也是最高規格的?!?/span>
福建莆田賢良港天后祖祠供奉的媽祖神像有八百多年歷史
媽祖從民間信仰的神靈走上官方推崇的天后之路,這個過程在明朝和清朝達到了鼎盛。而讓媽祖在世界各地扎根落戶的,則是福建閩南等地的移民潮。
莆田賢良港天后祖祠董事長林自弟介紹說:“這個有歷史原因,臺灣那邊大部分有70%是我們福建這邊閩南移民過去的。那他們要通過臺灣海峽黑水溝,浪很兇,每個人都要請媽祖到船上去,媽祖文化是從我們這邊帶到臺灣去的?,F在臺灣同胞大概三分之二是信媽祖的,每年三月廿三整個島都在祭媽祖。這個同根同源同神,這個就是神緣?!?/span>
媽祖祖祠里擺放的媽祖少女時代的神像
隨著專門供奉媽祖的廟宇在臺灣開始不斷涌現。數百年來,媽祖信仰在臺灣深深的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如今,臺灣的媽祖廟多達800多座,信眾有1700多萬人。
臺灣媽祖多是從莆田媽祖祖廟和賢良港媽祖祖祠分靈過去的。在兩岸隔絕年代,媽祖還架起了兩岸溝通的橋梁。經常有臺灣信眾冒著生命危險來到賢良港,只為來祭拜媽祖。
林美媛說:“1987年的時候,媽祖文化打破了兩岸的界限。87年是媽祖升天一千周年,他們繞道日本、香港到這里來祭拜媽祖。那個時候,兩岸還沒有開放交流,所以這被稱為是兩岸交流的一次‘破冰之旅’?!?/span>
視頻:福建莆田賢良港天后祖祠
林美媛說,現在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媽祖誕辰日,臺灣媽祖信眾都會聚集到賢良港天后祖祠祭拜。
她介紹說:“每年特別三月份之前,客人每天都是一兩萬,有時候不止。三月二十三那天人數超過四五萬。2014年的時候6月份海峽論壇組織了14000多人過來,那時候就考慮不來賢良港,到湄洲島去。臺灣那邊我們一直跟它對接,他們就是覺得我必須要到賢良港。在臺灣(信眾)心目中,來大陸要到三個地方,就是賢良港媽祖出生地天后祖祠,湄洲島媽祖祖廟,泉州天后宮,這些是非來不可的。你讓我不來賢良港,大陸行程不圓滿,回家有遺憾,他們可不會說你們說不來就不來。我們交流了很長一段時間,后來還是說要來?!?/span>
此外,莆田媽祖金身也曾多次赴臺繞境,受到了臺灣信眾的熱情接待。曾跟隨赴臺的賢良港天后祖祠董事長林自弟回憶說,臺灣信眾朝拜媽祖可謂“震撼人心”。
林自弟說:“我舉例一個,他們繞境到新港奉天宮,有個祖祭的場合,三十多萬人半夜都要去找個位置站在那邊,等到第二天朝拜。有三十萬人,一聲令下,跪,整個鎮街道全部跪下拜媽祖,一公里長都是人山人海在那邊,讓媽祖的轎抬過去,這個確實震撼人心?!?/span>
臺灣信眾祭拜媽祖場景(圖片由吳柏蓉提供)
林自弟說,每年,都有20多萬臺灣媽祖信眾來到賢良港天后祖祠祭拜;每年,他們夜都會接到臺灣媽祖宮廟都的邀請交流。媽祖成為聯結兩岸民眾的精神紐帶。
經常來賢良港小住的臺灣信眾吳柏蓉因為媽祖的“托夢”,長達十年多持續往來兩岸祭拜媽祖。
吳柏蓉說:“媽祖在夢境中告訴我,孩子,你不用蓋廟,走到哪里到哪里只要有媽祖的地方就是你的娘家,我就是這樣走進來的。不管到哪里,天下媽祖本一尊,信奉媽祖是一家人。所以我一定會到媽祖廟,塔點拜拜?!?/span>
吳柏蓉(左一)與媽祖祖祠與莆田賢良港天后祖祠董事長林自弟(右一)合影(圖片由吳柏蓉提供)
今天,在臺灣有一種叫做黑臉媽祖的神像,據說就是因為人們虔誠恭奉媽祖,香火不斷,常年累月下來,媽祖神像的臉龐被香火熏黑,所以就成了黑臉媽祖。
專門供奉媽祖的廟宇除了臺灣開始不斷涌現。也逐漸擴展到東南沿海,再擴展到日本、東南亞,甚至越過太平洋,到達美洲,歐洲。今天,媽祖信仰已在美國,法國,丹麥等地扎根落戶。
媽祖廟宇、信眾遍布全球。也因此流傳著一句話:“只要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媽祖?!?/span>
(東南廣播公司 記者 黃守明 文/圖 ???編輯 聞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