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廠房林立街巷縱橫的晉江陳埭縣岸兜村,有一處安靜而獨特的建筑。從外表看,紅瓦頂、燕尾脊,充滿了閩南風情,而建筑內部墻體雕飾的阿拉伯文、匾額下的“吉祥鳥”圖飾,又都顯示出這座建筑的非比尋常。這就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陳埭丁氏宗祠。
晉江陳埭丁氏宗祠
丁氏宗祠2006年被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座中國的宗祠,為什么會帶有阿拉伯元素呢?這要從丁氏的先祖說起。丁氏24代孫、晉江市博物館、陳埭回族史館館長丁清渠介紹說:“宋元時期,泉州港非常地出名,所以好多阿拉伯人就來到泉州。他們有很大一部分都是穆斯林,都是信奉伊斯蘭教的,包括丁氏的先祖也是這個時候來到泉州。我們族譜記載的丁氏一世祖叫丁謹,他來到泉州,住在泉州的文山里,往返蘇州跟杭州這兩地經商。他在泉州的時候跟當地的女子結婚,就在泉州定居下來?!?/p>
元初政治家賽典赤?瞻思丁畫像
丁氏族譜內頁
據丁氏族譜記載,丁氏先祖是元代初期政治家賽典赤?瞻思丁。元末明初,泉州戰亂頻發、排外風潮四起。作為穆斯林后裔,丁氏族人的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劣。丁氏家族四世祖丁善無奈之下舉家搬遷,來到了當時偏僻的海邊小鎮——晉江陳埭,取其先祖尾音“丁”字為姓,扎根于此。
丁清渠介紹說:“以前在泉州都是從事商業活動,來到陳埭以后,開始從事農耕活動。丁善就帶領他的兒子跟當地的漢族同胞共同圍海,開發陳埭?!?/p>
晉江市博物館、陳埭回族史館館長丁清渠介紹先人勞動工具
搬遷到陳埭以后,丁善率領族人與當地的漢人一同將原本荒僻的土地建設成了富饒美麗的新家園,丁氏家族以其堅忍不拔的群體精神獲得了周邊漢人的認同和尊重。晉江市博物館館長吳金鵬介紹說,在長期的共同生產和生活中,漢族的傳統觀念和行為準則逐漸影響了丁氏子弟的思想和行為,丁氏族人也開始學習漢人建造起宗族祠堂。
丁氏宗祠近景
陳埭丁氏祠堂始建于明代,作為祭祀祖先的場所,從四世祖丁善“拓基啟宇”經過歷代重建、擴筑、修葺,現存格局基本為清康熙年間所修,目前是福建省內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回族祠堂。
從偏門步入祠堂,可見泮池在最前方,然后是條石鋪就的大埕,后方便是宗祠的主體建筑。前廳三開間,中間較大,設正門,門上懸掛著明代書法家張瑞圖題寫的“丁氏宗祠”額匾。
在丁氏24代孫丁清渠看來,丁氏宗祠最大的特點是既有漢族文化內涵,又不缺乏回族文化痕跡,是回漢文化融合的象征。
丁清渠邊走邊和記者介紹:
◆◆你一來到這邊一看是一個很中華元素傳統的宗祠,但是你仔細看,這里面很多,包括這個上面的蓮花,跟泉州清凈寺的蓮花是一樣的。
◆◆你遠處看到的那個大門頭上的那個鳥叫做吉祥鳥,就是真主吉祥安寧的一只鳥。它的頭部像孔雀的頭,身體像鴿子的身體,尾巴像鳳凰的尾巴,爪子像鷹的爪子,它這個是用阿拉伯文字寫成的,還是古蘭經里面的經文。
◆◆像旁邊這些木雕也是用阿拉伯語寫的,它這個也是伊斯蘭教的一個經文。不同的字體,就像漢字寫法,草書啊,楷書啊,這個叫庫法體。
祠堂中堂門楣刻有伊斯蘭教吉祥鳥
丁氏祠堂中堂
走進宗祠中堂,神龕上供奉的是丁氏列祖列宗考妣神主。祖宗牌位刷成阿拉伯人崇尚的青綠色,每年隆重的春秋二祭就在這里舉行。祠堂內的匾額,隱藏著丁氏家族起源的秘密。祠堂中堂高懸“百代瞻依”大匾,后廳也相應地立有“綏我思成”的匾額,再加上正門“丁氏宗祠”的“丁”字,三字組合,暗示其宗族為賽典赤?瞻思丁的后裔。
丁氏24代孫丁清渠向記者介紹祠堂內的匾額
丁氏宗祠祖宗牌位刷成阿拉伯人崇尚的青綠色
除此之外,在祠堂的整體布局上,丁氏先祖也早已把自身的民族意識融入其中。
晉江市博物館館長吳金鵬說:“如果有個鳥瞰的平面圖,我們就可以看到這個宗祠其實平面是呈一個回族的回字。它是一種廊院建筑群。為了更好地表現這個回族的回字,東北角它還把這個屋角還把它切成了斜邊,就相當于我們漢字寫回字轉角頓筆的地方,也把它表現出來了?!?/strong>
記者:“這是當時丁氏的先祖特地這樣的嗎?”
吳金鵬:“對對,不要忘祖,所以這個回字來表現?!?/strong>
丁氏宗祠是廊院式建筑群
丁氏宗祠整體布局構成漢字的“回”形
經過數代繁衍,目前丁氏已經成為地方大族。陳埭回族社區分布在7個行政村,共有2萬多人口,陳埭也成為福建省回族人口的最大聚居地。
如今的丁氏祠堂內還設立有“陳埭回族史館”,以大量資料、照片、圖片、譜牒和實物展示陳埭丁姓回族形成和發展的歷史,以及回漢民族和諧。共同建設陳埭、發展經濟的局面。
中國近代著名的軍火科學家、數學家丁拱辰事跡
每年都有前來參觀游覽的各國各地的穆斯林信眾,散布于海內外的丁氏宗親也不時地組團前來尋根謁祖。
臺灣丁氏宗親2016年返鄉祭祖
視頻:臺灣丁氏宗親丁雯靜謁祖
1991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團到陳埭丁氏宗祠進行考察,在陳埭丁氏宗祠旁種下一棵象征友誼的常青樹。如今這棵榕樹已經生長得枝繁葉茂,日漸蔥蘢。
丁清渠:“敘利亞文物總局的他講了三個想不到,想不到阿拉伯人的后裔在這邊生活的這么好;想不到阿拉伯人的后裔在這邊跟其他民族的同胞相處的這么好,融合的這么好;想不到中國政府對阿拉伯人后裔留下來的東西保留得這么好?!?/p>
丁氏宗祠每年接待各方客人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考察團在晉江陳埭考察
“友誼長青樹”枝繁葉茂
700多年前,丁氏先人踏著“海上絲綢之路”自阿拉伯國家而來,帶著善于經商的能力和伊斯蘭文化,與博大精深的漢文化握手對話。如今,融合閩南人愛拼敢贏精神和阿拉伯人經商天賦的丁氏家族先后創立了“安踏”“特步”“361°”等一系列知名品牌,把生意做到了世界各地,續寫著新時期的“絲路”輝煌。
丁清渠:“改革開放以后,陳埭丁氏憑著阿拉伯人,還有晉江愛拼敢贏的精神,創造了很多商業奇跡,像安踏特步啊這些大家都比較熟悉,我們丁氏現在上市公司達到12家。在國家還沒有提出一帶一路之前,其實我們陳埭已經先走出去了。從90年以后,我們陳埭培養的這些年輕的學子,這些有到中東地區留學的,有到國內一些阿拉伯院校學習的學生,他們在晉江的鞋博會等這些國際展會上對推動一帶一路也是做出了積極的貢獻?!?/p>
陳埭回族社區有千余家民族企業,其中不乏國內外馳名企業
陳埭回族社區改革開放歷年經濟發展情況
(東南廣播公司記者洪媛媛文/圖,播音:藍天,部分圖片來自晉江五店市傳統街區及網絡,視頻畫面素材由晉江電視臺提供,編輯:陳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