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螺洲,位于福州市倉山區的西南部,因為形如青螺而得名。盡管是一個四面環水的小小洲島,可在明清兩朝的數百年間,登科入仕的就有上百人之多,最有名的有道光時期的刑部尚書陳若霖,還有溥儀帝師陳寶琛,今天就跟著記者到螺洲陳氏宗祠去看一看。
陳寶琛像
螺州陳氏是明洪武年間由長樂縣遷至螺洲。原是六世祖陳淮蓋的家廟,雍正乾隆年間由陳依德、陳芳楷兩個進士改建為宗祠,以后經過陳若霖和陳寶琛兩次重修就達到現在的規模。
螺洲陳氏宗祠
陳氏后人陳秀梁告訴我們,宗祠經過幾次重修,現在總面積達1710平方米,基本上恢復了原貌。
陳秀梁向東南廣播的記者講述宗祠的故事
2009年“陳氏宗祠”和“陳氏五樓”一起被列入第七批福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宗祠坐北朝南,是兩進式木結構建筑,既保留清代的建筑風格,又具有濃郁的福州地方特色。
左宗棠親題“螺洲陳氏宗祠”的牌匾和李鴻章所書的楹聯
宗祠有三扇大門,門上懸掛著清朝封疆大吏左宗棠親題“螺洲陳氏宗祠”的牌匾,門前有一對楹聯“冠帶今螺渚、詩書古潁川”,這是清代名臣李鴻章所書,還有張之洞題寫的“世系昌鳴鳳,仙居相約螺”,這些都是對陳氏書香門第的贊揚。這么多的清朝重臣競相贈字,這個遠離京城的私家宗祠,究竟有著怎樣的輝煌過往呢??
張之洞題寫的門聯
百年之中,陳氏家族一共培養出了22位進士、108位舉人。在民國的時候出了十幾個將軍,現在有三個院士:陳彪、陳一堅、陳偉,還有一位老院士陳岱松。
“父子兄弟叔侄同榜進士”的匾額
門額上高懸“世進士”“父子兄弟叔侄同榜進士”“南元”“館元”等橫匾,紅藍相間,交相輝映,充分顯示出陳氏家族人才輩出,是當之無愧的世族大家。
“一百零八名舉人”牌匾
大門的正對面是一堵照壁,青漆白墻,上有犭貪獸彩繪照壁。它面朝紅日,腳踩八寶,張開血盆大口想把整個太陽吞下去,先人就用這個照壁畫告誡后人做人做官千萬不能貪心。
? ?“犭貪”獸照壁是告誡后人做人做官千萬不能貪心
走進宗祠,院中是前天井,旁為東西披榭。大廳內匾額和名人題詞眾多,當年陳氏的威望和社會地會可見一斑。越過天井就是第二進,第二進有一道儀門,門額上刻有“百代羹墻”四個大字。
?“百代羹墻”寓意忠孝傳家
?“百代羹墻” ,這個羹指的魚羹肉羹。這個典故出自《漢書?班固傳》,既說到孝,又說到節,可見陳氏家族特別注重以“節、孝”及“詩書”傳家。
宗祠內的扛梁和木柱十分粗大,外涂黑漆,青漆白壁,莊嚴肅穆,處處顯示出一品士大夫府弟的顯赫,也是告誡后人做人做官都要一清二白。
? 陳立夫題寫的“陳氏宗祠”匾額
四周上方懸掛著“進士”“解元”“會魁”等幾十面金字牌匾,除了告訴后人家族所取得的榮耀,這樣的布置還令有深意。
“進士”“解元”“會魁”等幾十面金字牌匾,告訴后人家族所取得的榮耀
陳秀梁告訴我們:
我們這里特色就是牌匾多,現在還有108面的文魁武魁的牌榜沒有恢復,因為沒有地方擺。主要就是激勵后來人,你要努力學習,對國家對社會有貢獻,宗祠里面才有你們的地位,你們的子孫往后也很有面子。
陳若霖所用牌匾
陳寶琛所用牌匾
進了二重門,是宗祠的祖殿,殿額“福壽”二字是道光皇帝在陳若霖七十壽辰的親筆御書。殿前的橫楣上掛著嘉慶、道光兩位皇帝御賜陳若霖的“五福匾”,這是大清朝廷對陳若霖一生政績的最高褒獎。
皇帝御賜的“五福匾”
陳秀梁告訴我們:
這五個福字是選出來的,我們福州人有個風俗,做人要享五福。第一個福就是貴,當官才能貴;第二個福就是祿,吃國家的奉祿;第三個就是壽,男的要上五十歲,女的要上四十五;第四個福就有要有子孫;第五個福是主要的,就是安逸,按現在來講就是和諧,就是一家子沒有和諧整天就吵吵鬧鬧的,這個五個福非常重要。
陳若霖,1759年出生在螺洲古鎮,28歲那年高中進士,歷經乾隆、嘉慶、道光三朝皇帝,最終官至刑部尚書,他的成功是陳家輝煌的開始。大殿之中有陳若霖所撰寫的一副家訓聯:“常存厚道以培家運 勿因小忿而失至親”。這副家訓告訴后人,做人應該要厚道,這個家族才能夠興旺,家運才會好,不能夠因為小小的怨恨使家庭里面的人有意見,一個人要想當官,就要齊家。這對楹聯是陳若霖的人生箴言,也是他一生為人處事的座右銘。
祖殿之上燈籠高懸,燈梁的位置也蘊含著先祖對后人的期望,螺洲偏隅一方,將燈梁放在大梁“紫微鑾駕”的外面,希望子孫后代走出去,向外發展才更有前途。
將燈梁放在大梁“紫微鑾駕”的外面,希望子孫后代走出去
陳家的輝煌,沒有止步于陳若霖。在陳若霖之后的數十年間,陳家便有十人高中進士。陳若霖的長孫陳承裘有六個兒子,三個中進士三個中舉人,“父子四進士,兄弟六科甲”成就了一段科舉佳話。六個兒子中最為聰慧的長子陳寶琛,13歲中秀才,18歲中舉人,21歲中進士,36歲就做到學士兼禮部侍郎,溥儀登基后,陳寶琛為溥儀皇帝授讀三年,備受恩寵。深以教育為重的陳寶琛引進了西方社會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重用船政學堂留洋歸來的人才,還和夫人王眉壽一起辦學。他建議宗祠大廳地面采用棋盤石鋪設,就是要讓后代子孫好好讀書,走好各自的人生之路。
棋盤石地面,告訴后人走自己的路
正廳左右為東西披榭。東披榭為客廳,廳里懸掛世界陳氏宗親總會名譽會長陳立夫先生寫的“陳氏宗祠”;西披榭為“文典之家”,陳列著陳氏族人參加會試、鄉試的試卷,撰寫的書籍和科研成果,還有譜碟等有關宗族內文案。
文典之家
螺洲陳氏之所以人文薈萃,歷經百年而不衰,與這里對教育的重視有著直接的關系。為了激勵晚生后輩勵志向學,1996年,陳氏宗祠設立了教育基金,獎勵優秀學子。?
陳秀梁向記者介紹宗祠的教育理念
這樣的教育理念必然激勵著陳氏族人,從宗祠內懸掛的優秀子孫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從為官清白的陳若霖、忠君愛國的陳寶琛,再到近代十余名將軍舍身御寇,現代的中國社科院院士陳彪,中國工程院院士陳一堅,新中國鋼鐵科研著名專家陳篪,教育家、經濟學泰斗陳岱孫,著名歷史學家陳懋恒……
這一代代陳家優秀子弟走了出去,在政治、經濟、科學、文藝、醫學等各個領域,努力奮斗,乃至名垂青史。
(東南廣播公司記者陳鋒/文 聞達/圖 編輯:陳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