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田村口石上刻著臺灣著名人士吳伯雄題字。
培田村口的恩榮牌坊,記載著培田吳氏先人曾經的榮耀。
福建西部連城縣宣和鄉的培田村建村已經有八百年了。村里有一條千米古街,古街兩側保存著30多幢“九廳十八井”形式的高堂華屋、21座宗祠、6個書院、5個庵廟、2座跨街古牌坊,組成了大約7萬平方米的、目前中國保存較為完整的明清時期客家古民居建筑群,被譽為“客家莊園”、“民間故宮”。
培田的千米古街,一側為民居,一側分布著許多座吳氏宗祠建筑。
“培田古村落保護開發研究會”會長吳來星已經七十多歲了,對這個客家山村的歷史、文化和現狀了如指掌。他說,從元朝末年開基祖吳八四郎起,吳氏在培田村繁衍至今已經歷34世,將近七百年。因為培田村是清一色的吳姓村落,在民間也被稱為“吳家坊”。
“培田古村落保護開發研究會”會長吳來星
吳來星說:“目前的話,在我們培田,是1600多人,整個培田的男性公民都是姓吳的,沒有其它雜姓的。如果說他的后裔大概是總共包括往外遷的差不多一萬多人,它分布于比較廣,有四川、湖南、浙江、廣東、江西了,甚至港澳臺,還有美國、英國、意大利,他就有一萬多人他的后裔。”
培田村千米古街上的吳氏宗祠建筑各有特色
培田吳氏認為“敬祖如敬神”,比較注重追根溯源,慎終追遠,宗祠文化十分濃厚。在清代鼎盛時期,全村總祠及大小房詞曾有30來座,如今保留完好的還有21座,遍布在古村的各個地方,村里千米古街的西側就有十來座,這些宗祠建筑十分重視門廬構造,斗拱雕刻,木漆繪畫,極為富麗堂皇。
培田村的吳氏家廟
吳來星說:“敬祖如敬神,所以說,我們除了有總的宗祠以外,他下面的分支都可以搞宗祠的。所以說像我們村里面現在的宗祠還有二三十個。當然有的宗祠它的功能是專一的,就是祭祀用的,那有的是祠居合一,就是宗祠跟居住合在一起。宗祠還有一種凝聚力。通過宗祠的這個功能,有什么事在宗祠里面,大家都到了宗祠,就有一種嚴肅感、莊重感?!?/span>
培田吳氏總祠衍慶堂
培田客家人重視祠堂的建筑,又把中華文化、家族文化等融入其中,加以宗祠的活動與規制,形成了培田吳氏獨特的宗祠文化,典型的代表就是培田吳氏總祠衍慶堂。
衍慶堂由培田吳氏六世祖郭隆傾力創建于明代成化年間(公元1480年),到現在已經有五百多年歷史了。郭隆取名為“衍慶堂”,源自《易經》。
吳來星說細解說培田宗祠文化
吳來星說:“也是按照古書的,‘積德之家有馀慶,積惡之家有馀殃’。就是要積德嘛。包括那個大夫第門口的‘三臺拱瑞’,它也講‘善’,要‘積德’。因為不管是一個人也好,或者是一個家族也好,他的人生境界是講真善美嘛。”
衍慶堂位于培田古街上,繞過一個曲徑荷塘方見大門。
“衍慶堂”最實并不是祠堂,而是郭隆自建的住宅,到了他的曾孫輩時,也就是清代乾隆年間才升格為祖祠,除了上下廳以外,其它房間仍然作為住宅,是宅祠合一的祠堂。后來,在清代又經過多次的修繕,所有住戶搬遷出去,成為專門的培田吳氏總祠,規模和格局完整保住至今,是培田現存最古老的一座古建筑,村里人習慣稱之為“老屋”。
衍慶堂大門
衍慶堂位于培田古街上,繞過一個曲徑荷塘,才能看到大門。大門門楣上匾額上寫著“吳氏宗祠”,匾額下是“門當”與“戶對”,蘊涵男女和合、家業興旺、萬代興隆之理念。木制大門精致小巧,門前一對石獅與一對石鼓相對,與北京四合院門前設置相差無異,體現了中原文化的傳承。大門進去以后,就是寬大的宇坪,視野一下開闊了。
衍慶堂風的寬大宇坪
吳來星:“這個我們叫‘宇坪’,‘宇宙’的‘宇’,坪是一個土字加一個平。我們把它稱這‘宇坪’還是含有它的民俗文化,北方是叫做‘院落’嘛,后來叫作‘庭院’,‘庭院’本身就僅僅是一個空間概念,但我們‘宇坪’呢,宇是空間嘛,宙是時間嘛,那空間是有六個方面組成的:‘東西南北四方加上上下’,我們的民俗叫做‘六合’,說人與空間要相融合,要相順應的,所以我們把它叫做‘宇坪’?!?/span>
衍慶堂的宇坪很有講究
衍慶堂的宇坪很有講究。以卵石和條石鋪就的宇坪,分為上下兩個部分,寓意為“日月”、“陰陽”和“內外”之分。
從宇坪進大廳時,有一小石塊,吳來星說,這叫“一步登堂”。
宇坪上用鵝卵石鋪成了圖案也體現出培田吳氏的思想:“你好像前面坪上的卵石砌的,它是有三個字的,一個是人字,一個是八字,一個是入字。他就是暗示、提示我們的子孫后代,有人字嘛,做人就要遵守儒家‘八德’,就是‘孝悌忠信禮儀廉恥’嘛?!雱t孝’、‘出則悌’,你要‘孝悌為本’?!?/span>
宇坪、戲臺與照壁
在宇坪上,有一個環形的影壁墻,斑駁陸離。影壁墻前是一座戲臺,用于家族祭祀、節日游神等活動之后的娛樂場所。
從戲臺上看,衍慶堂是一座坐東朝西、五開間、前后兩進的大屋,主體部分平面為“口”字形,中軸對稱。
衍慶堂中廳
從宇坪上看,衍慶堂并不華麗,但卻十分簡捷與精致。中廳前梁上正中掛著光緒年間所刻的陽刻“進士”牌匾,左右是“文魁”、“武魁”匾額,寓示著這個家族文武兼備、人才輩出。前面柱子上是一對楹聯:“善為至寶一生用,心作良田百世耕”,說明了培田吳氏“興養立教”、“耕讀傳家”的文化與傳統。
衍慶堂中廳壁書“忠廉節孝”四字
走進中廳,左右墻壁上各寫著“忠廉節孝”四個大字。吳來星說,這是以朱熹所題寫的為底本臨摹上去的,富有深刻含意。
朱熹題寫之“孝”字寓意深刻
吳來星說:“這個‘孝’字的寫法深含了孝的內涵。你看那那一邊,像一個老人的頭面,這邊下個部分像一個婦女的發髻,整個像猴面,那一橫上去那邊好像是抱拳作揖,這里像一次充錢,這個像腳踢,他把這個孝的含義體現出來了。
孝,首先要孝敬老人,尤其要孝敬母親。因為封建社會的時候,女生的話生了孩子,就可發打發髻了。孝,一定要恭恭敬敬,要有敬畏思想,是不是?這個也是體現了孔夫子的‘不見何其邊遠’的意思。那‘不孝’就是不亞天拳打腳踢一樣,傷老人的心,也傷老人的身,那你就回歸猴子了?!?/span>
衍慶堂中廳上的楹聯匾額
吳來星說,衍慶堂歷史上有許多的楹聯匾額,掛滿了廳堂上下。但由于種種原因,至今保存下來的極少。這些楹聯的內容,大多表述的是培田吳氏尊崇儒家思想的傳統。比如中廳上還有一幅對聯說:“尊孔圣遺書修齊治平自誠正伊始,守孟氏家法仁義禮智以孝悌為先”。
衍慶堂的中廳是舉行重要禮儀活動的空間,中廳與上廳通過一個天井相連,左右各有兩間廂廊。
衍慶堂的上廳
上廳是正中供祭著培田吳氏自始遷祖吳八四郞往下的各代祖先牌位,牌位后的太師壁上是祖先畫像,畫像上方懸掛著“衍慶堂”三個大字匾額。梁上的“忠厚傳家”紅底藍字匾再次顯現培田吳氏以儒家思想為尊?!膀则v鳳起”牌匾是目前衍慶堂現存最古老的一塊牌匾,是在清代雍正十二年時所立的。
“蛟騰鳳起”牌匾是目前衍慶堂現存最古老的一塊牌匾
作為培田吳氏的總祠、祖祠,衍慶堂是全家族人的祭祖場所。除了春節外,村里的一些重要的節慶和民俗活動,都會選擇在衍慶堂里舉行儀式。他認為,這些活動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凝聚和教化的作用。
衍慶堂是培田吳氏舉行重大家族與民俗活動的場所
吳來星說:“好像說,農歷的3月23媽祖圣誕,我們也照樣組織紀念活動。5月13關帝圣誕,我們也要舉行活動的。9月初八,孔子圣誕,我們也有舉行活動。我們祖宗掃墓什么東西,還有像今年的話,我們合約13個鄉供奉王審知,那個是很空前的,農歷二月初十,十萬多人啊,水泄不通的,光光外國的賓朋都有五六個國家來。所以說,從這些民俗活動中,把一些好的東西和理念,通過某一種的形式,一定形式體現一定的內容嘛,傳承下去?!?/span>
衍慶堂上廳懸掛著培田吳氏家訓、族規、家法、章程等
除了祭祀場所這一主要功能外,如果遇有關系全族利益的重大事件時,培田吳氏也會在衍話堂里商討決策。同時,衍慶堂還是培田吳氏家族的法堂,凡有違反族規家法的子孫,都將在衍慶堂里接受裁判與懲戒。
培田吳氏《家訓十六則》
吳來星說,衍慶堂在培田吳氏族人心中地位崇高,在這里形成和承載了綿延數百年的族規家法和家訓等。我們現在可以在衍慶堂里看到懸掛在大廳墻壁上的這些內容。
培田吳氏《家法十條》
據史料記載,培田吳氏在乾隆年間,大約1739年開始訂立家訓,也就是吳氏《家訓十六則》,包括“敬祖宗”、“和兄弟”、“勉讀書”、“勤生業”等條目,側重對孝、悌、仁、愛、勤、儉等傳統道德的倡導,鼓勵族人遵守。后來,培田吳氏又制定了《家法十條》,雖然帶有懲戒性質的道德約束,但本意是為了警惕后代。
培田吳氏《族規十則》
家訓、家法之后,培田吳氏又制定了《族規十則》,以期“風純俗美,可稱仁里”。族規所規定的內容大部分與宗族公共事務相關,對生態環境保護、家族成員冠婚喪祭等作出規定。
光緒二十三年(1907年),培田吳氏又制定了《公益社章程》,更多地關注社會治安、社會習俗以及當地實業發展,其治理范圍,可以說,進一步從家族往外擴展,有著比較強的鄉規民約意味。
培田吳氏《公益社章程》
吳來星說:“所以,種種的話,一些有形無形的東西都是在潛移默化陶冶。老祖宗還幫我們制定了家訓、家法、族規、章程等等,就用這些規章制度來教化人、約束人。所以說在歷史上,我們培田從族譜的記載上看,犯罪率比例很低,不像有的地方有‘扭送官府’的。整個村莊在以前來講是比較文明的,外界的人是贊譽我們是‘文墨之鄉’?!?/span>
培田村古書院之南山書院
貫穿培田吳氏家訓族規的精髓在于“興養立教”,“興養”指發展生產、促進生產,提高大家的生活水平;“立教”則是加強文化教育,以文化人。培田的“培”字有“培養教育后代,使子孫賢達”之意;“田”字有“生養萬物,人丁賴以生存的根基”之意。培田這個村名也正體現了培田村吳氏“興養立教,善行可風”的文化與傳統。
培田村古書院之紫陽書院
吳來星說:“從歷史來說,我們培田上代的老祖宗還是比較注重這個教育的,他會把一些儒家的傳統東西內化于身、外化于文。歷史上的話,曾經就有六個學院?,F在目前的老的書院還有兩個,一個是南山學院,一個是紫陽書院?!?/span>
留學法國的吳乃青與吳樹鈞等出自培田村
吳來星說:“在歷史上的話,我們培田這個小小的山村,在周邊地區來講,我們還是屬于文化比較發達的。民國十年的時候,我們當時整個汀州府八個縣18個留洋的到外國留學的,我們培田就占了四個,那其中有兩個還是跟周恩來總理、鄧小平在法國巴黎勤工助學的時候是同學。
那當然在這里當中的話,注重宗祠的設置建立,它里面冥冥之中就把這種傳統的理念、傳統的文化,他通過這樣一種形式無形、有形地傳承下去了。”
本臺記者聞達與吳來星(左)和培田村支書吳清熙
數百年來,培田吳氏正是以“興養立教”為己任,傳承家訓、嚴守祖規,尊師尚學、興家立業,才打造出吳氏家族的精神血脈,熏陶出風淳俗美的客家古村。?
(東南廣播公司聞達 龍巖臺謝紹添 攝影:聞達 ?播音:藍松祥 網絡編輯:聞達 ?致謝連城臺同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