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宗祠往事,探尋家族傳承。本期的閩臺宗祠我們一起來到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尤溪縣洋中鎮丹桂嶺上的桂峰村,探訪這里的蔡氏宗祠和蔡氏祖廟。
?在福建三明尤溪縣洋中鎮,有一個叫“桂峰”的小村落,這里群山環抱,云霧縈繞,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桂峰村同許多古村落一樣,也是聚族而居。桂峰蔡氏家族源出名門,是北宋重臣蔡襄之后。桂峰蔡氏家族,僅明清兩代就有四百多人考取功名,是當地名副其實的一大望族。
桂峰村
蔡氏后裔、福建省古韻洋中旅游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講解員蔡華理帶著記者一行首先來到桂峰村入口處石印橋參觀。
蔡氏后裔蔡華理講述宗祠往事
蔡華理介紹說,這個橋的年代是明萬歷四十三年,就是1615年,橋的造型,中間四個橋墩做了方形,頭尾兩個是圓形,這個橋被當地人稱為“人生橋”:
我們講沒有方圓不成規矩,橋做什么用的呢?讓人走路的,要規規矩矩走路,別走歪路。橋兩頭立兩塊碑文,當年村莊有這個習俗,小孩子出生,就用一張紅紙寫著小孩子的名和姓,貼那頭。 回過頭來,在橋另一塊碑文上面,白紙貼這邊了,這是村中老人過世的訃告,貼在這邊,寫著這位老人什么名字,享年多少歲,喪事辦完以后這個訃告就撕掉了?,F在把這個橋連在一起,我們悟出一個深刻的道理:一個人沿著這條路,方圓規矩的一條路,一步一個腳印,達到了終點站,橋雖然很短,象征著我們人生的漫長旅途,所以這個橋,后人稱為‘人生橋’。
桂峰村石印橋
走過有400多年歷史的人生橋,沿著彎彎曲曲的山間小路,不一會兒就來到了蔡氏宗祠。依山而建的蔡氏宗祠有著三百多年的歷史,2005年,被福建省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和福建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評為“八閩名祠”。
?
蔡氏宗祠
?
八閩名祠
?蔡氏宗祠為二進制單檐歇山頂抬梁式木構建筑,占地面積900多平方米,中軸線上依次為正堂、中堂、山門華表。地面用石板和石灰三合土鋪就,異常堅固。正堂為祀典活動的主要場所,正中設一神龕,廳內懸掛“著存”、 “進士”、“兄弟舉人”“兄妹碩士”等匾額,散發出蔡氏家族的書香之氣。
蔡氏宗祠門樓小巧華麗,額書“蔡氏宗祠”,左右兩邊分別畫著“鹿竹(祿足)雙慶”,“鶴壽松齡”;門聯上聯為“繩其祖武唯耕讀”,下聯為“貽厥孫謀在儉勤”。蔡華理介結:
蔡氏宗祠建于康熙八年(1669年),這是我們家鄉第一個進士蔡茂相回到家鄉,為了回報我們桂峰整個家族組織捐建了這個祠堂,主要是供鄉親們休閑議事,門口一副對聯:繩其祖武唯耕讀 貽厥孫謀在儉勤 。耕讀傳家,勤儉持家。這都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美德。 ??
?
蔡氏宗祠
進入大門,門內柱一幅對聯“蘭水家聲遠,西山世澤長”,為我們揭示了蔡氏的家族淵源:
“蘭水家聲遠? 西山世澤長。這幅對聯一邊講人從哪里來,一邊講桂峰文化從哪里一代代延續下來,祖先起源,文化起源。我們血脈是從蔡襄來,受到蔡元定文化學術的影響?!?/span>
?
宗祠內一幅對聯“蘭水家聲遠,西山世澤長”,揭示了蔡氏的家族淵源
?上聯,蘭水家聲遠,講的是蔡氏祖先的來源。木蘭,就是莆田仙游的木蘭溪。桂峰蔡氏的祖先——蔡襄,莆田仙游楓亭人,就是住在木蘭溪畔,祖先從木蘭溪而來。泉州洛陽橋是蔡襄建造的。他是一個政治家和書法家,與蘇東坡、黃庭堅、米芾、并稱為‘宋四家’。蔡襄的九世孫蔡長在宋承佑七年,也就是公元1247年從莆田仙游沿著尤溪通往福州的古官道,來到桂峰,蔡氏子孫就在桂峰繁衍發展,秉承祖訓,避世筑居,耕讀傳家,創造文明,使桂峰成為遠近聞名的文化之鄉。
蔡襄?
下聯,西山世澤長。講的是蔡家的文化起源。蔡華理介紹,桂峰的文化起源于西山公。西山公是蔡氏家族遷居桂峰之前的一位先祖,一代理學名臣,西山先生蔡元定。蔡元定是福建省建陽麻沙人,其父蔡發是著名理學家、天文學家和地理學家,蔡元定18歲時父親逝世,他秉承父教,在離故鄉不遠的西山頂上構筑書屋,刻苦攻讀,故人稱“西山先生”。蔡元定學識淵深似海,是朱熹最看重的門生。對于桂峰蔡氏家族來說,這位西山先生,是他們最具代表意義的一位先祖。
西山公
桂峰蔡氏世代耕讀傳家,敦睦知禮的家風延續始終。
?
蔡氏宗祠內景
?蔡華理介紹說,
我們桂峰有三個進士,其中一對父子進士都到翰林院去了,稱為父子翰林。這個是嘉慶年間和道光年間的。我們這個小小的村莊,在明清兩代,特別是1576-1760年,這兩百年中間,曾經出現了三個進士,12位舉人,76位貢生,412位秀才。
?
蔡氏宗祠正廳的“孝”字
?在蔡氏宗祠的正廳里,有一個大大的“孝”字,相傳乃是朱熹手書。孝為五倫之首,是中國傳統道德體系最重要的部分。蔡家人深知這一點,他們也對這個朱熹書寫的“孝”字,作出了一番頗為有趣的詮釋。
我們過來看這個字,我們眼前的這個孝字,就是朱熹的題字,,在“孝”字上面往右看是人個人頭,往左看猴子的嘴巴,朱熹勸導我們,盡孝成人,受到人家的尊敬,不孝順的猴子,那是衣冠禽獸,要挨打,拳打腳踢,兒子小的時候,為兒子擋風遮雨,藏在腋窩下,當我們老了走不動了,兒子背著我們走。下面兒子的子,上面老人的老,兒子盡孝老人。
桂峰除了有蔡氏宗祠以外,還有蔡氏祖廟。蔡氏先祖定居桂峰之初,便建起了家族祖廟,以示重本溯源,不忘先祖。蔡氏宗祠是后來所建,因為當地有不成文的規定,只有中了進士,才能蓋祠堂,所以蔡氏宗祠是清康熙年間,蔡氏族人蔡茂相成為桂峰第一位進士以后才建的。
?蔡氏祖廟
?桂峰蔡氏祖廟(又稱蔡氏宗廟)始建于宋元時期,現存的祖廟是在清乾隆年間1790年左右重建的。
祖廟的肇基地有700多年了。當然原先不是這么大的,慢慢加蓋,才成了這樣的規模。就是眼前這個房子了。族譜記載,這是建于清乾隆15年(1790年)。
蔡氏祖廟位于桂峰村中心,為二進單檐歇山頂抬梁式木結構建筑,形制精美,占地廣袤,是桂峰村古建筑群落中最重要的一座。祖廟中軸線上依次為正堂、天井、下堂。正堂為三層建筑,粗梁大柱,翹角飛檐,雕梁畫棟,古樸典雅。廳頭設有神龕,置歷代祖宗之神位,供后裔祭祀。堂上高懸“九峰毓秀”、“進士”、“舉人”、“文魁”、“武魁”、“五代同堂”等匾額。
蔡氏宗廟
?祖廟背靠青山,主體建筑兩側有兩個漂亮的圓窗,象鳳凰的眼睛,祖廟的一幅對聯“飛鳳來儀天香丹桂 銜書賜福世澤名峰,反映當地 “飛鳳銜書”的動人傳說:
祖廟兩側逶迤山嶺展為鳳翼,中央一片蔥蘢林莽為鳳身,再加上一座巍峨高峻的蔡氏祖廟為鳳首,栩栩然便是一頭振翅欲飛的鳳凰。蔡氏先祖正是看中了這里極為珍貴的風水形貌,才將桂峰定為家族繁衍生息的肇基之所。明嘉靖三十九年至清乾隆三十年(1560—1760),這階段是桂峰發展的鼎盛時期。蔡華理告訴記者,蔡峰蔡氏傳到他是30多代了。
我們祖先是從河南蔡縣過來,桂峰的蔡氏傳到我是32代,在外面有傳到35代。桂峰村只適合1500居住,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們桂峰就象一方苗圃,播種了,苗圃都要移栽,移到外面去的發展得更旺盛。
從建筑的風格來看,蔡氏宗祠、蔡氏祖廟并不豪華,但在蔡氏子孫的眼中,卻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作為傳承久遠的大家族,蔡氏非常重視祭祖。在蔡氏宗祠大廳的墻上,就有一組照片,詳細記錄了蔡氏族人祭祖的習俗。
我們祭祖是三年一大祭,每年都有一個小祭。大祭的時候,從這里繁衍出去的人口,各村莊都會派代表來參加,那是相當的隆重。
?祭祖(翻拍自宗祠)
除了祭祖,蔡氏族人另外一個延續至今的傳統是“曬族譜”。桂峰蔡氏有著記載十分周詳的族譜,蔡家專門有人負責保護、整理這些族譜。對于他們來說,這些族譜承載的是整個家族的過往,是一筆無可估量的財富。
古代曬族譜,是把族譜放到轎子上,拿去“迎”,放在村莊的小巷,然后在旁邊擺貢品,我們迎族譜就跟迎祖宗一樣,燒香、祭拜,非常熱鬧。
?
玉泉書齋
桂峰蔡氏以農耕為主,秉承“耕讀傳家,經史明世”的祖訓,歷代蔡氏家族一向崇文尚學,“祖宗傳克勤克儉,子孫法唯讀唯耕”,書齋是桂峰明末清初建筑的一大特色,幾乎每座古建筑都配有書齋。村內保存完好的玉泉書齋就是這個家族儒風不衰的見證。玉泉書齋是個安靜讀書的所在,配有池塘、花圃,體現了主人書香門弟,對于文化的重視:
古代的書齋有一個特點,前面有一個池塘,有靈氣,所以取名叫玉泉書齋。你看這個花架,池塘、花架,前面是朱熹的字: 鳶飛月窟地,魚躍海中天。上聯,鳶飛月窟地,讀書人要有一種清靜的心情,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下聯,魚躍海中天。非常壯觀,志氣要象海中的魚一樣。讀書的環境要象月窟地,志氣要象海中的魚。非常重視讀書,不然哪能出那么多名人,三位進士,十二位舉人?
桂峰古村
在桂峰村,典雅的古屋,精美的雕飾,楹聯牌匾,無不詮釋桂峰“厝厝均有文化,滿街都是歷史”的底蘊。
?
桂峰村
桂峰村曾是尤溪至福州官道的必經之地,是相當繁華的所在,當時有詩形容說:“四尋客棧五步樓,比屋弦聲樂悠悠;夢寐以求寄居地,旅客旋步三回頭”。2007年,藏在深山里桂峰村,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評定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幾經風雨,繁華依舊。行走在桂峰村,可以感受到桂峰蔡氏家族曾有過的輝煌,依稀停留在宗祠祖廟、小橋流水古建筑之間。這個有著700多年歷史的古村落,散發著濃郁的文化氣息,古樸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