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宗祠往事,探尋家族傳承。本期的閩臺宗祠我們一起來到馬尾的任氏宗祠,翻開塵封的歷史,追溯馬尾君竹任氏近代海軍世家的傳奇。
任氏宗祠外硯
倚山靠水的馬尾君山腳下有個名叫君竹的村落,任氏族人世代生活在這里。
一個多世紀前,1866年6月,洋務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時任閩浙總督的左宗棠上書朝廷,建議在福州設立船政局,一個被后人稱為“近代中國工業與海軍人才搖籃”的地方,開始崛起。于此同時,與之臨近的村落命運也隨著船政的興起而發生了改變。位于福州市馬尾區的君竹村與清政府興辦的福州船政局咫尺之遙,君竹村近水樓臺先得月,先是有人在船政局做工,后來招募水兵,很多村民又都去當了水兵,他們就是君竹村有史以來的第一代水兵,與福州船政幾乎同時誕生。據記載,自1867年至今的近150年間,君竹村的任氏家族就走出了1000多位海軍將士,在中國海軍史上有著“無任不成艦”之說。
任氏后裔任義國
馬尾君竹村背靠忠棋山面對馬江,任姓是君竹村第一大姓。任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黃帝時代,出自黃帝少子禺陽后裔。據記載,黃帝少子禺陽受封于任國(今山東省濟寧市),其后裔以國為氏。因為任姓起源甚早,又以傳說居多,任氏族人習慣將春秋戰國時期孔門七十二賢之一的任不齊作為得姓始祖。任義國:
我們的始祖是皇帝的后裔,禺陽的后代,有5000年的歷史??鬃拥膶W生任不齊,第17弟子,作為我們的祖先,有2500多年。人口有500多萬,福建有20000多。
君竹任家的祖先是從湖南岳陽遷入福州的。據史料記載,南宋紹興十三年,公元1144年,任獻文和任文明兩兄弟為避戰亂,從湖南岳陽洞庭湖旁的君山出發,一路輾轉遷移,最后定居君竹,迄今已有八百多年歷史。當初任姓哥倆將老家的君山作為新遷地的名稱,以志不忘根本,現今“君竹”村名就是由此而來。
君竹任氏祖先來湖南岳陽洞庭湖旁的君山
幾百年來,君竹任氏后裔都尊奉任獻文和任文明兩兄弟為任氏始祖,后代子孫繁盛,海外鄉親尤其以旅居美國和臺灣的最多。
最大的任氏家族在河南。福建有兩支,從這邊發出去的,有發展到福清、平潭、泉州、快安、永泰、白沙、莆田、霞浦、連江等地都有,我是算第28代,義字輩。從湖南岳陽洞庭湖君山遷過來的。
任氏后裔任義國講述宗祠往事
在任氏家族悠久的歷史中,文人墨客、畫壇高手輩出,而躍馬馳騁的將士也屢見史冊。到了近現代,馬尾君竹任氏更是創造了家族史上的奇跡——自1867年至今,君竹任氏家族共走出了1000多名海軍,成就了中國最大的水兵家族。1866年,清政府在馬限山下興辦船政。任義國說,依山傍水的君竹村,村民水性大多很好。因為村子小,無地可耕,百姓沒有謀生的出路,村里的青年見船政招募水兵,便都去報名。那時候君竹任氏還掀起了報考船政堂的風潮,君竹的百姓就算省吃儉用也要攢錢供孩子報考船政學堂。
君竹任氏家族與馬尾船政一起成長,他們共同經歷了中國近現代百余年的滄桑巨變,也同時見證了中國近現代海戰史上的一幕幕悲歌壯舉。中國近代每一場抗擊外國侵略者的海戰、每一次抗擊外辱保衛祖國的戰斗中,都有“任家兵”參戰,且都有戰死沙場的。
中法馬江海戰,中日甲午海戰,抗日戰爭等戰場上都有任氏男兒的熱血和豪氣。查閱資料得知,有名字記錄在冊的任家海軍就有40多人為國捐軀,沒有留下姓名的任氏英雄數量更多。
1884年8月23日下午中法馬江海戰打響,而激戰地點就在君竹任姓人家門口的閩江上。當日下午,停泊在馬江水面的法國軍艦向福建水師發起攻擊。福建水師對法國軍艦展開英勇還擊,但是由于未作任何軍事準備,加上裝備落后、火力處于劣勢,多數軍艦還沒來得及起錨就被法軍擊沉。海戰不到30分鐘,福建水師就有11艘兵艦和多艘運輸船被擊沉,殉國官兵多達800人,福建水師幾乎全軍覆沒。在這場反侵略戰斗中,福建水師在敵強我弱的不利情形下,不畏強敵,浴血奮戰,當中的君竹任家子弟壯烈犧牲者在冊的就有十幾位。
中法馬江海戰中,君竹任家水兵英勇無畏,奮勇殺敵的精神在當地廣為流傳。就在中法馬江海戰結束的十年后,在1894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海戰中,肩負國家重任的君竹任氏海軍將士及其戰友英勇不屈,與敵拼殺,再次血灑疆場。據記載,君竹任家又有十幾位子弟在甲午海戰中壯烈犧牲。
君竹任氏族人為了國家的安危,死而后已,在艱苦卓絕的8年抗戰中,君竹任家人的身影也頻頻出現在抗日的戰場上。
1937年,“江陰??諔稹敝?,任家兒子任積興,與他在甲午海戰中壯烈殉國的父輩一樣,為抗擊日寇對我華夏大地的侵略,再次血灑疆場,犧牲時年僅27歲。在“大武漢保衛戰”中,“江貞”艦的帆纜下士任永通壯烈犧牲,年僅31歲,家有剛出生不久的兒子。
在百余年間任家人以出水兵居多,但也出了一些海軍軍官,其中最為著名的是任光宇和任光海兄弟倆。任光宇的曾祖父、祖父、父親都是水兵,任光宇為家中三兄弟的老二,曾當過水兵。任光宇1885年出生,煙臺水師學堂第一屆駕駛班畢業生,是中國海軍第一批赴日留學的學生,1906 年5月赴日本留學。1907年9月被派英國遠東艦隊學習,次年又被派英國海峽艦隊學習,1909年轉入英國格林尼茨皇家海軍學校深造,在任氏宗祠,還保存著一張任光宇留學時與外國教官的合影。
八仙過海老照片
任義國:
照片上題字八仙過海,這是清宣統年間,我們任光宇在內,一共八個人,到英國去學習,開船修船,等于我們現在的出國留學。
1911年1月學成回國后,任光宇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1912年擔任“建康”艦艦長的任光宇,率艦護送孫中山從上海到廣東,孫中山對他頗有好感,向他講述了許多革命道理,還親書“天下為公”四字橫幅相贈。1929年調任海軍編遺辦事處軍務局少將局長。同年,海軍部在南京成立,此后,任光宇積極參加策動長江江陰、馬垱、田鎮壩的三大海戰和沿江沿海的阻擊戰等,使日本侵略軍不能橫行于我國內河。1931年1月派任海軍部參事處少將參事。1938年,任光宇由南京調往桂林,任少將高級參謀,協助李宗仁、白崇禧指揮西南戰區的陸??杖妼θ兆鲬?。1940年,日軍侵犯桂林,李濟深指名請任光宇負責主持保衛大西南的戰爭,任光宇會同各將領馳奔前線。在保衛大西南三年的對日戰爭中,任光宇身先士卒,親臨前線指揮,日夜奔波,奮不顧身,英勇作戰,屢立戰功。他積勞成疾,患有嚴重胃病,但是仍然帶病上前線指揮戰斗。
任義國:任光宇是道頭任氏,第27世(后代),參加了抗日戰爭,后來胃出血,死在最前線。
1941年9月13日,任光宇胃病發作,出血不止,即從前線運回桂林醫院搶救。后因病情危急,一代抗日名將不幸于中途逝世。因為戰功卓著,后來獲贈海軍中將。任家是海軍世家,任光宇叔父任玉貴,青年時投身清朝海軍,參加過甲午中日海戰。他的弟弟任光海,美國海軍大學畢業,歷任“建康”“楚觀”“逸仙”號等戰艦的中校艦長,曾參加抗日戰爭。
任氏宗祠內景
據任氏族人介紹,君竹村原本有兩座“任氏宗祠”:一座稱道頭祠堂,一座稱殿后祠堂,雖然始建年代不詳,但在明萬歷年間就有兩座祠堂,可見其歷史久遠。1920年左右,兩祠經族中有識之士集資重修,各擴建為前后三進,頗具規模。后來因為城市建設,兩座祠堂都被拆除。2003年應廣大海內外任氏鄉親重建宗祠的愿望,君竹村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經熱心的海內外鄉親慷慨解囊,在原來兩祠之間,興建了新的“任氏宗祠”。2005年,任氏宗祠被福建省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和福建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授予“八閩名祠”。
八閩名祠牌匾
走進任氏宗祠,只見一副匾額懸于高堂之上,上書堂號“五知堂”。
任義國介紹說,宋真宗年間,祖先任布擔任株洲知府,官至樞密使。任布后來建造了‘五知堂’,告知后人要‘知恩、知道、知命、知足、知幸’。 所以凡是任布的后人,祠堂里都會懸掛‘五知堂’的匾額,‘五知’也被奉為家訓,教導著任氏后人如何做人。
堂號“五知堂”
民國時期的石柱聯
歲月流逝,任氏宗祠經歷了幾度重建,寄托的是后人追根溯源、不忘先祖的情懷。為了留住任氏歷史,2003年重建時,任氏族人還將民國時期三對柱子、兩座宗祠門匾保留了下來。
任義國:城市化的進程中,舊的祠堂拆了。只留下原來兩座宗祠的牌匾,砌在墻上。留下一些老的石頭,你看,這個寫著民國十八年,這些是原來舊的祠堂拆下來的,我們舍不得扔掉,我們就特意留下來,這個有紀念意義的。
兩座宗祠舊牌匾
重建后的任氏宗祠,成為人們追憶歷史興衰沉浮的地方。如今,世界各地的君竹任氏宗親紛紛不遠千里,回到家鄉,看望親人,祭拜先祖,銘記自己的根脈所在。百余年來,君竹任氏海軍為國家做出的貢獻,默默鐫刻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烙印在任氏家族永恒的記憶中。
文、圖、編輯 ?|鄭韶風
播音|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