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永泰同安鎮同安村的陽谷張氏宗祠是一座建造歷史悠久、設計獨特、結構謹嚴、別具風格的古代建筑物。
2000年,永泰陽谷張氏宗祠入選《八閩名祠》;2002年,被輯入《八閩名祠匯編》;2004年,被編入《中國名祠大全》。目前,永泰陽谷張氏宗祠是永泰縣文物保護單位。
今年81歲高齡的張高奇是永泰陽谷張氏宗祠的族長。據張高奇介紹,唐末光啟年間(885~888年),原籍河南光州固始縣的張睦隨王潮、王審知兄弟入閩,張睦成為張姓入閩始祖。
乾寧四年(897年),張睦授三品官,出任榷貨務(相當于如今的財貿稅長官)。當時正值兵革擾攮之際,張睦能體恤民艱,雍容下士,招徠海外商賈。
后梁開平三年(909年),閩王王審知授張睦為梁國公。張睦輔佐王審知駕馭商賈、守藩二十九年,其富國裕民、忠貞良佐的偉績,以及開疆拓土、發展商貿的功勛,彪炳史冊,傳頌八閩。
因此,閩人在他居住的鳳池坊(今福州仙塔街)建榷貨大王廟以紀念。所以此后,張睦的宗派便被稱為“鳳池張”。
張氏宗祠遠景
張高奇說:“我們最早就是從福州的鳳池來的,然后遷到永泰月洲”。
張老告訴記者,月洲村是永泰縣嵩口鎮的一個村莊。因桃花溪在村中繞了個大彎,流成“月”字,又分隔出一個沙洲而得名。
唐朝末年,梁國公張睦的次子、三子棄官尋居,來月洲繁衍生息,使月洲成為東南沿海、臺灣以及東南亞一帶張氏華人的發源地之一。
陽谷張氏宗祠管委會主任張子球介紹說:“睦公有三個兒子。那里戰亂,三個兒子商議,此地不能久留。大兒子在福州守住父親的墳墓,老二、老三就順著溪流走。
據說,有一天晚上,兩個人一起做了一個夢,說要順著水流向上走,走大約40到50公里,看到一個桃花溪,和月亮一樣的沙洲,就是月洲。看到月洲,你就要住下來。兄弟倆就依夢所指,就定居在了永泰月洲。”
月洲村文風盛行,歷史上走出了永泰縣的第一個進士張沃。在宋、明、清三代,共出了一個狀元、兩個尚書、48位進士,演繹了張肩孟父子“六人六進士六同朝,祖孫三代十八條官帶”的傳奇故事。
陽谷張氏宗祠位于永泰縣同安鎮同安村(同安鎮舊稱“輔弼”)。記者來到這里采訪時,就看到宗祠內圓柱上寫著這樣一幅對聯:“狀元一代開基,解元十科繼踵;太師三公接武,少師五子同朝”??梢姀埵弦蛔逶诳婆e方面曾經的輝煌。
在陽谷張氏祠堂內,張高奇老人拿出《輔弼張氏族譜》詳細介紹說:“宋嘉定十年,張氏入閩一世公睦公的十二世孫張貢,中進士,官至泌州通判,朝奉宣教郎。
當時元兵入侵,朝政紊亂,國勢日衰,貢公便于1233年,掛印歸田。見距月洲村四十里許的輔弼(現在的同安鎮)曠野平疇,可供開拓,于是攜眷居住在這里。
明成化八年間(公元1472年),第十八世祖弼公,又從同安鎮蘭口村移到同安村,并建起民宅居住。
這一民宅起初規模并不大,屬于土木結構。不料在道光年間,公元1843年3月,突遭火災,屋宇化為灰燼。公元1844年,族人踴躍捐資,始建陽谷張氏宗祠。”
張高奇老人向記者介紹宗祠起源及族譜
遠眺看去,依地形山勢而建的這座階梯式建筑,外圍土墻,周環廊道,青瓦翹角,典雅古樸。
東西南北沿中軸線共設四門,東西側門通正座廳廊。
北為后門,南為大門。大門左右上側各開一圓窗,整座建筑形似一把大太師椅。不雕琢、不彩繪、樸素無華。
出大門拾階而下,就是宗祠門庭。石階旁豎旗桿碣。埕中鑿有一半月池,如弓似月,寓意祖源“福州鳳池坊”。
張子球主任向記者介紹宗祠的建筑特色
張子球主任介紹說,陽谷張氏宗祠在建筑上有四大特色,分別是:“奇、特、奧、妙”。
所謂“奇”就是:整座宗祠有三個歇山頂,飛檐翹角,非常美觀。廳中有廳,堂上有堂,其造型在我國宗祠中很罕見。
所謂“特”就是:宗祠主體共有上中下三層,高12.9米。登高樓頂層,可以俯瞰同安鎮七八個村莊,令人心曠神怡,被稱為是一個“風水寶地”。
所謂“奧”,說的則是宗祠坐向、門庭路徑和石階布局。統稱“三轉”、“五曲”、“七個臺階”。
而所謂的“妙”則是說,宗祠內外共有七口井,名為“七星井”?,F在可以看到的是兩口井,其外兩井清泉淙淙細流,質極清澈,冬暖夏涼,久旱不干。張子球說,這井水“拿去稱,比別的地方水重兩斤”。另外的五口井卻隱藏在祠堂內一定位置,滿而不溢,視卻不見。這又是張氏祠堂的一項獨特措置。
張氏宗祠內景
進入張氏宗祠,下為天井,上為廳。廳上又有廳。
上廳堂正中塑祀張睦與陳氏夫人神像,還懸掛著宋高宗御賜給九世祖張元干的“雖無鑾駕,如朕親行”八字金牌。
正廳柱上鐫刻十八幅金字楹聯。神龕前列一供桌,龕內奉本支歷代列祖列宗主位。
下廳堂則有“進士”、“文魁”、“松筠勁節”、“為國生財”、“孝友”、“恩貢”、“博士”等十多個匾額。
廳上有廳、堂上有堂
張高奇介紹說:“我們這個祠堂,外面看起來是兩層。走進來、走上去一看,實際是有三層。最早建起來的時候是民房。三層兩進、四扇三間,雙墻12柱,高三丈九尺。設有上、下兩個大廳。整座樓閣式建筑物深是28米,寬17米,占地面積2568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積為868平方米。原先這里全都是木構的。”
記者:“柱子上這些對聯講什么內容?”
張高奇:“主要是體現張家文風盛?!?/span>
記者:“歷史最悠久的是哪塊牌匾?”
張子球:“百忍堂”。
陽谷張氏宗祠管委會主任張子球介紹說,宗祠里的牌匾對聯等主要是體現張家文風很盛。其中,最古老的一塊牌匾是“百忍堂”。
這塊牌匾是源于唐朝“忍孝治家”的張姓先祖張公藝。
陽谷張氏宗祠——八閩名祠
張公藝住山東壽張縣(1964年撤銷,并入山東陽谷縣和河南范縣)張家莊。年輕時,他在黃河畔救過避禍受傷的李世民。
到張公藝持家時,家族人丁興旺,一千余人同居一個宅院,同食一鍋飯,和睦相處,無齟齬之聲,且家業發達,于是便有“九代不分張公藝”的民間盛傳的佳話。
公元665年,唐高宗李治從泰山封禪而回,路經張家莊,特意進莊看望年已88歲高齡的張公藝。唐高宗問張和睦相處九世同堂的治家之法,張公藝便寫下了一百個“忍”字。如:“父子不忍失慈孝,兄弟不忍外人欺,妯娌不忍鬧分居,婆媳不忍失孝心……”
正在書寫時,忽然一個幼童從門檻外爬入內堂,張公藝即口稱“小叔”,起身相迎。見此情景,高宗備受感動,敬佩張公藝不失禮節,不亂族規。于是封張公藝為“醉鄉侯”,并親書“百忍義門”。
張公藝死后,后人修建“百忍堂”以紀念之。所以后來,張氏各族常以“百忍”為宗祠堂號。
獎學榜
記者:“我還看到祠堂上面還有一個發獎學金的條幅,這是你們祠堂固定的活動嗎?”
張子球:“我們成立這個獎學金制度是2012年開始的。祠堂內部制定一個獎學金制度,由宗親捐款。學子們成績好的,每一年都有獎勵。如果能考進全國著名的36所大學、重點高校,每年就1萬塊獎學金??歼M列入“211工程”的高校,就獎勵5000元。每年初六,我們就會召開頒獎學金大會,宗族里著名的人都會來參加,講一些有教育意義的話題。”
記者:“你們的祠堂文化是什么呢?”
張子球:“人丁興旺、多出人才、好學向上!”
(東南廣播公司記者 劉季 文 圖:方玲燕 劉季 播音:藍天??編輯:聞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