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宗祠往事,探尋家族傳承,今天的閩臺宗祠我們要來到福州瑯岐的江氏宗祠。
瑯岐江氏宗祠
瑯岐江氏宗祠位于瑯岐島上岐鰲山北麓。祖籍為濟陽考城的江淹是瑯岐江氏的先祖。上岐江氏宗祠堂號為“濟陽堂”,是為了表明宗族的郡望;又名“夢筆堂” ,意在紀念先祖江淹?,樶氖穼<覘顤|漢老先生介紹說:
夢筆堂就是講江淹。江氏宗祠是比較大的一個,夢筆堂的來歷 ,講的是江淹的故事,夢筆生花。江氏的堂號,夢筆堂,就是為了紀念先祖江淹。
江氏宗祠又名“夢筆堂”
江氏的先祖江淹,宋州濟陽考城人。南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南朝時期宋、齊、梁三朝為官,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封贈醴陵侯。江淹早年因事觸犯主子,被貶為建安吳興縣令,也就是今天的福建浦城縣令。相傳有一天,他漫步浦城郊外,歇宿在一座小山上。睡夢中,見神人授他一支閃著五彩的神筆,自此文思如涌,成了一代文章魁首,稱為“夢筆生花”。中年以后,江淹官運亨通,官運的高峰卻是他創作上的低潮,他才思減退,很少有傳世之作,所以有“江郎才盡”之說。
醴陵侯江淹的牌匾
江淹的軼事典故被江氏族人奉為經典,感念于江淹的文章卓著,所以后世人在修建宗祠時基本都會掛上“夢筆堂”的堂號,同時也用這個堂號激勵后人要“多讀書寫好文章”。
江氏宗祠另一個堂號為“濟陽堂”
而江氏宗祠的另一個堂號“濟陽堂”,來源于江氏的發源地濟陽。楊老先生:
濟陽與夢筆都是它的堂號。濟陽堂,是表明家族的郡望。濟陽,是江氏的發祥地。建立祠堂是明萬歷年間,有四百多年了。
江氏宗祠大廳
據《上岐江氏族譜》記載,元末明初,朱元璋起義時,祖籍浙江金華府蘭溪縣白水井的江君麗,跟隨朱元璋農民起義軍南下福建,掃蕩元兵,因征元有功,敕封都政使司。江氏后裔江愛慶介紹說:
江愛慶:我們祖宗從洪武元年,跟著朱元璋的部下,從閩江口打進來,后來在連江祠臺,因為那邊的是山地,沒有發展,后來到瑯岐來,形勢大好,閩江口沖擊洲,洲田一年一年長大,子孫不愁吃不愁穿。
江氏族人原來居住在福州連江縣一個叫祠臺的地方。因祠臺土地貧瘠,于是江君麗又攜妻兒在明朝初年遷到瑯岐,自此江氏在瑯岐定居,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江氏先民們不忘祖先,為緬懷祖宗,宏揚祖德,修建江氏宗祠。上岐江氏宗祠位于鰲山北麓,背山臨街,始建于明萬歷年間,有400多年歷史。
瑯岐文史專家楊東漢老先生講述瑯岐江氏的故事
上岐江氏名賢輩出,因此祠堂內懸掛著許多進士、文魁、博士牌匾。江氏宗祠的門第聯為“家聲傳彩筆,祖德著皇華”和“衡文懸玉鏡,奉使架星槎 ”。 “家聲傳彩筆”指的是江淹,而“衡文懸玉鏡”指的是江文沛。
宗祠大廳墻上關于江文沛的石雕
江文沛,字良雨,號瞻明,為上岐江氏八世祖。明隆慶年間進士,官至戶部湖廣司郎中。他的文章出眾,詩作《九龍池》得到明萬歷皇帝的贊賞,這里傳說著江文沛“一日君”的故事。楊東漢老先生:
“江氏出了一個江瞻明,是明朝時期的進士,《九龍池》詩寫得很好,名震京都,他官至戶部郎中,皇帝看他詩寫得很好,叫他去代主郊天,所以稱作一日君?!?/strong>
郊天是在郊外祭拜天帝的簡稱。古代天子往往自稱受命于天,所以,對天帝的祭禮是相當隆重的。江文沛代主郊天,應該是當時皇帝有事情,沒辦法親自去郊天,就叫江文沛代替他,江文沛進士出身,寫了一手好文章,深受皇帝的賞識和信任,叫江文沛替皇帝去郊天,這一天他行使了天子的職責,所以叫“一日君”。
江氏族人關于先祖江文沛的傳說很多。江文沛出生在瑯岐,當時江文沛的爺爺非常重視教育,他把家里的錢都拿出來給子孫請老師,供后代念書。他的子孫多人都中了貢生和進士,江文沛就是其中一人,后來他一直做到了戶部侍郎,但他是個清官,病逝后貧窮到沒錢入殮,最后當朝為官的朋友捐錢才把他的尸骨送回到瑯岐。江文沛流傳下來的清貧簡樸也成為了后世人爭相學習的典范。
江氏后裔江愛慶介紹江氏家庭的書田制度
重視教育,是瑯岐江氏家族代代相傳的傳統。家族開辟有專門的“書田”,用來供給子孫讀書。只要是考上大學的江氏子孫,宗族都獎勵兩畝“書田”,一直可以使用到本人去世再歸還。江愛慶介紹說:
出錄音:我們書田有幾十畝,備在那里,考上大學,好的兩畝地收成,我們祖宗就是這樣傳下來,要子孫念書。重視教育,我們的人才出了很多。
江愛慶介紹說,民國時期,祠堂里建了一所小學,他也是這所小學的學生,當時家境貧寒的孩子,全部是免費上學。
出錄音:很多困難戶來念書都是免費,我們很重視教育。我本身來這里念書也是沒有錢的。我們來這里念書都是宗祠出錢,一直念到大學都是這樣。
江氏族人重視教育的傳統一直堅持到現在,雖然鄉里不能再用獎勵土地來激勵后代讀書,但遇到讀書好但家庭貧困的學生,江氏宗祠還會籌措資金供他讀完大學。
江氏祠堂的石柱聯
江氏祠堂內有20多幅石柱聯,都出自清末民初以來的官宦及文人書家之手,如清末進士江古懷,海軍上將薩鎮冰等,這些名人的書法為古祠增色添輝。在眾多的石柱聯中,一副對聯相人注目,“濟濟多士展才奔兩岸,陽陽大器開泰照一家”,這幅對聯的落款是“江丙坤”。
楊老先生:
這個是江炳坤題字,海峽兩岸一家親嘛,他給我們題字:濟濟多士展才奔兩岸,陽陽大器開泰照一家,說明海峽兩岸血濃于水。海峽兩岸是一家,聯的開頭兩個字是濟陽,說明江氏都是出于濟陽。
江丙坤為瑯岐江氏宗祠題寫的對聯
這幅字是臺灣海峽交流基金會原董事長江丙坤先生為瑯岐江氏宗祠題寫的,‘濟陽’是宗祠的堂號,意為上岐江氏源于河南濟陽郡,而江丙坤祖上也源于河南濟陽郡,一脈相承。上世紀末,瑯岐江氏宗親到臺灣旅游,與臺灣江氏宗親聯誼,這幅對聯有著兩岸一家親的意思。
耕讀傳家,江氏家族人才輩出,子孫興旺,現在江氏族人早已走出瑯岐,走向世界各地發展。無論走得多遠,江氏后代未曾忘記他們的根。江愛慶老先生說,當時重修江氏宗祠,子孫后代紛紛出錢出力,逢年過節,他們也會回家祭祖。歷經四百多年風雨的江氏宗祠以及它承載的家族歷史,就是江氏后人的精神家園。
“我們在瑯岐是望族,發展到現在人丁興旺,人口一萬五?,F在我們不靠種田了,起碼50%以上都在國外了。逢年過節,子孫們來這里紀念祖先,祭祖。平時老人家坐在這里喝喝茶,談談心?!?/strong>
(東南廣播公司記者鄭韶風 文/圖? 藍天/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