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林可濟,福州人,1933年12月出生。1951年,林可濟隨部隊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在戰火中,面對生與死的考驗。
林可濟在朝鮮戰地
1950年4月,17歲的林可濟正在福建省立福州中學(后改名福州第一中學)就讀高中二年級下學期,經青年團福州市工委介紹,林可濟和同班的另外兩名同學,前往中國人民解放軍第3野戰軍第9兵團第20軍駐閩聯絡處報到。隨后被編入第20軍教導團下 “知識青年訓練班”,接受軍事訓練和政治學習。
建軍報
1951年初,林可濟跟隨部隊經過吉林集安,跨過鴨綠江,進入朝鮮,被分配到教導團《建軍報》報社從事編輯采訪工作。短短幾個月,林可濟從一名青年學生變成一名革命戰士。
“既當記者外出采訪,又做編輯在屋子里校對稿件,大家都卯著一股勁,拼命干?!绷挚蓾f。
林可濟采寫的報道
在戰地流動的環境中,報紙無法鉛印,只能油印。林可濟和戰友們先用特制的鐵筆,用手寫的方式將稿件一個字一個字刻在臘紙上,再用油印機印刷。
“在朝鮮戰地上,幾乎每天都要行軍,所以報紙印刷就不可能像安定環境下用鉛字印刷,沒那條件?!绷挚蓾f。
油印即用油印機印刷報紙,先將蠟紙放在鋼板上,用鐵筆在蠟紙上寫字,把蠟紙磨出痕跡,再將油墨涂上去,字跡滲透到紙張上。
抗美援朝紀念徽章
在朝鮮戰場上,相對于直接參加戰斗的第一線同志而言,林可濟算是文職人員,但由于身處戰斗環境,林可濟同樣隨時面鄰著生與死的考驗。
“當時我們離開學校才三四個月,對戰斗狀況很陌生。晚上行軍的時候,敵人飛機要轟炸我們,就扔探照燈下來,整個一片白茫茫的,大家都非常緊張,還有投炸彈,還有大炮、機關槍這些對我們來講是一個很大的戰斗洗禮?!绷挚蓾硎?,剛到朝鮮那陣子,心里面實際上存在著一種緊張和害怕的心情。
抗美援朝老兵林可濟捐贈《志愿軍報》
2020年11月10號上午,福建革命軍事館首次文物捐贈儀式在福州三坊七巷新四軍駐福州辦事處舊址舉辦。聞訊趕來的林可濟從手提包里掏出一疊裝在透明塑料袋里,已經泛黃的舊報紙等史料,包括《志愿軍報》《建軍報》和朝鮮人民慰問團的慰問信等,總共18件,交給福建革命軍事館征集布展辦公室工作人員,登記入庫,并獲頒“收藏證書”。
林可濟老先生表示,將私人珍藏捐獻給福建革命軍事館,可以讓更多人看到史料,了解歷史,讓革命文物發揮更大的社會教化功能。
“讓文物活起來?!绷挚蓾嬖VFM全媒體記者,革命文物放在家里,傳播范圍小,而捐獻給社會,將得到更長久保存,其價值也將得到更大發揮。(福建廣播FM全媒體記者葉軍民)